
2022年学前教育宣传月 幼小衔接·同行 教育部门在行动 |
“四轮驱动”助推幼小衔接
武汉市蔡甸区教学研究室
幼小衔接是连接幼儿园和小学两个学段的重要阶段,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大转折时期,处于人类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三次环境转换中的第二次转换期,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部分幼儿园教师对此没有引起高度关注,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举措,同时家长也对幼小衔接存在认识误区。如何聚焦家园同步、如何科学设置幼儿园课程内容、如何切实促进课程实施落地,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1年3月底,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落实《指导意见》精神,2021年10月,蔡甸区教学研究室率先在全区范围内针对“数学认知学习”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全区开展以“研学衔接 携手共育”为主题的幼小双向衔接观摩展示研讨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教研室针对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衔接意识薄弱,过度重视知识、衔接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在教研室的带领下,基层幼儿园和学校积极行动起来。在此基础上,我室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进一步开展幼小衔接深入研究,以“四轮驱动”为新举措,破除幼儿成长关键误区,切实把幼小衔接的“陡坡”变为“缓坡”。
一、“空间轮”——拓展时空联接,助力幼儿入学适应
一是创设紧密的物理空间联接。目前我区部分幼儿园,如:姚家林幼儿园、知音幼儿园、龙王幼儿园、桐湖幼儿园、玉贤中心幼儿园、柏林中心幼儿园等都与小学很近或在小学内部,部分场地“借用”或“共用”小学场地。这从物质环境层面为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开展幼小衔接活动、促进幼儿入学适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创设紧密的物理空间联接和亲密的社会交往空间,增进了幼儿园师生与小学师生之间的互动联系;通过采取丰富多样的衔接课程、有趣活动,促进了幼儿升入小学后的入学适应。
二是建立稳定的常规制度安排。其他园可以通过与临近的小学建立相对稳定和紧密的联系,并形成一定的常规化、制度化安排。如每学期固定时间,开展“大带小”活动,请大班幼儿参与小学生的课后兴趣小组活动或体育游戏活动,使幼儿提前感受小学的丰富课余生活,从而萌生对小学的向往之情;邀请大班幼儿参与小学活动,为幼儿创造体验的机会,为将来步入小学做好心理准备等。在活动内容与形式上,不仅借助物理空间定期开展共建共育活动,更要注重大班幼儿在环境中耳濡目染所获得的熏陶。在设计活动方面应充分考虑活动的参与性,让大班幼儿与小学生获得真交往、真互动、真体验和真感受,提高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心理环境适应度。
二、“教改轮”——联合教研视导,双向驱动科学衔接
一是建立联合教研制度。教研室调查研究发现,在当前的幼小衔接中幼儿园“一头热”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是制约幼小科学双向衔接的重要因素。《指导意见》中指出,“鼓励学区内小学和幼儿园建立学习共同体,加强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及时解决入学准备和人学适应现状中的突出问题”,并“建立联合教研制度”。因此,幼儿园与小学可以建立相互观摩和共同培训的制度。一方面,使得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可以更方便地进入对方的教学场景,观摩学习对方的教学内容、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从而明确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差异,进行有效沟通与密切交流,让幼小衔接工作更具针对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引导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注意缩小差异,让一年级新生更容易地适应新生活。
二是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将入学适应教育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因此,小学一年级应改革教学模式,促进幼小科学双向衔接。一方面,小学教师应合理调整一年级课程,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给予一年级新生一定适应期来实现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另一方面,小学教师可与幼儿园共研共讨,开展游戏化的探究学习,充分利用幼儿园场地弥补小学功能教室欠缺的情况,确保实现科学的双向衔接。
三、“监管轮”——履职尽责督导,形成良性教育生态
众所周知,“幼小衔接”问题是全社会近年来所关注的焦点之一。以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为主要力量的教育工作者率先垂范,形成了侧重儿童学习品质与能力、重视人格发展与积极情感体验、强调多元化与个性化发展的科学准备观,通过家园、家校沟通等形式对家长关心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并提供专业性公益性服务,发挥了引领家长教育观念的作用。同时街道社区作为“最接地气”的主阵地,向民众广泛宣传国家未来教育的重要倡议,坚决杜绝违规开设“学前班”“幼小衔接班”等提前教授小学课程的错误做法,进而为幼儿提供更宽松健康的生活环境......诸多事实表明,全社会关注幼小衔接教育的浓厚氛围已形成,但同时,“剧场效应”“学区争抢”“幼升小竞赛”“教育内卷”“鸡娃”“中国式父母”等词也频频引发社会关注,部分培训机构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将“幼小衔接”等同于知识的超前学习和强化训练。针对此种不良社会现象,作为教育监管部门要重拳出击,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及时维护教育培训市场秩序。明晰教育监管部门职责和功能,切实发挥管理监督职能,可有效为我区幼小科学衔接“保驾护航”。
四、“课程轮”——完善课程体系,稳步实现平稳过渡
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这是学界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少数家长把幼小衔接简单地理解为多识字多认字,提前完成小学一年级知识的学习。但对幼儿来说,幼小衔接,不仅是空间的转换、知识与能力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行为规范的习得、人际关系的适应等。
一是践行“悦读”课程理念。随着幼儿心灵的自然发展,阅读、亲近书本已是幼儿的一项自发的心理需要。将悦读与幼儿生活经验建构融合,渗透“1+X”悦读途径;将基础课程与“悦享绘本、悦享节日、悦享生活”等多形式整合渗透,让幼儿在丰富的情境体验中“读、思、辨、悟”,体会到身边所有可参与、可看、可摸、可听、可想的事物都是阅读载体。
二是注重“习惯”养成课程。幼儿园可以开发并建设出“好习惯巧养成”园本课程资源库,形成“会生活、会学习、会交往、会运动”好习惯系统养成园本课程体系,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空间、环境营造上全面助力幼儿全面发展。例如,开展“习惯亲子讲故事”“好习惯亲子DIY绘本”“好习惯绘画比赛”“好习惯我能行演讲比赛”等活动,借此转变家长育儿观念,最大限度地指导家长、引导幼儿,通过这些课程实施与家园合作,引发家长重视幼儿好习惯养成之理念,唤醒家长多维衔接之观念。
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旅途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与热点话题,以“四轮驱动”初探幼小衔接,推进幼小衔接前行,可引领家长与社区,改变小学和幼儿园“各自为政”的局面,提升幼儿园及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并以此为契机在探索中让幼小衔接持续向更全面更系统更纵深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