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手机版
简体版|繁体版
登录注册

幼小衔接·同行(教育部门在行动)引领 分享 融合——幼小衔接工作推进举措

2022-07-16 10:54
来源:武汉市教育局

2022年学前教育宣传月

幼小衔接·同行

教育部门在行动

引领 分享 融合——幼小衔接工作推进举措

武汉市青山区教育局


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青山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幼小衔接”的工作,统筹协调各方资源,通过政策推动、系统推进、科学指导、片区实践、逐渐走向双向衔接、多方协同。根据区域特点,突出“引领”“分享”“融合”三个关键词。

一、引领,幼小衔接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在幼小衔接方面依托本区自编的《青山区幼儿园“幼小衔接”家长指导手册》,分别就课程的游戏化,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与解读,家庭教育的指导,三方沟通等方面进行研究。青山区教育局首先确立一批幼小衔接实验校园,遴选确定一批试点小学和幼儿园,先行试点,再分层推进。组织全区幼儿园、小学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从身心准备(适应)、生活准备(适应)、社会准备(适应)、学习准备(适应),全方位地关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衔接坡度的减缓。通过科学指导、片区实践,幼儿园和小学从被动衔接变成主动衔接,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更加明确应具备全面的衔接观,形成有效的衔接。

二、分享,衔接方式从“松散”向“紧密”转变

入学准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园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

推进幼小科学衔接课程教学改革校(园)保持信息互通,教师紧密联系,从课程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作一体化设置,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建立幼小有效衔接联合教研制度。深入开展科学幼小衔接的专项研究,建立区级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机制,重视课程游戏化的研究实效,开展区级幼小衔接优秀教育案例评选,积累和推广相关经验。例如在区教育局教科研中心教研室的指导下,区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区属幼儿园教师联合承办《你好汉字—关于“汉字学习”的幼小联合教研》活动。通过课堂互动、经验交流、思维拓展、策略梳理等方式,为教师们后续实施“汉字学习”提供更多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幼小有效而科学地衔接提供共商共议、共同促进的平台。

组建幼小长效衔接教育共同体根据生源流入情况就近结对等方式建立幼小衔接结对校(园)学习共同体,对结对小学(幼儿园)名单进行备案和公布,组织各结对教研学校建立联合教研、培训工作机制,鼓励幼儿园与小学实现双向对接,建立幼小互访制度,建立学习共同体,成立由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幼小衔接工作组。

三、融合,衔接策略从“分歧”向“共识”转变

分析梳理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试点经验,认真分析和梳理试点园(校)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工作的经验。调研了解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教师在开展儿童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实践中的困惑问题,双方集中会谈,开展分层跟进指导。幼小衔接工作组积极研究衔接的育人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家长工作等实践路径,形成一体化联动、资源共享的园校协作机制。

推广校园有效方法。为幼小衔接创造良好条件,加强在课程、教学、教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合作,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教师、家长在本园(校)全员参加教研及培训活动。通过校园联动,带动校(园)本课程的开展,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合作达成共识。

幼小衔接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小学、幼儿园、家长、社会全方位的配合,通过实施幼儿园入学准备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幼小过渡。

相关文档


主办单位:武汉市教育局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工农兵路125号

联系电话:65608435、65608407(夜间、节假日)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1000014

网站ICP备案号:鄂ICP备20001766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0524 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