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手机版
简体版|繁体版
登录注册

幼小衔接·同行(教育部门在行动)三方对话“零起点” 科学衔接助启航

2022-07-16 10:33
来源:武汉市教育局

2022年学前教育宣传月

幼小衔接·同行

教育部门在行动

三方对话“零起点” 科学衔接助启航

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


20196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小幼衔接。”零起点教学要求由来已久,2013822日,教育部出台《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依照文件精神,零起点教学的核心要求包括:“一是儿童不需要以任何形式的学科知识积累作为入学条件和基础。二是不以部分幼儿超前掌握的知识水平为教学起点。”零起点教学是教育公平的具体政策落实,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的底线标准和要求。“零起点”不代表“零经验”,幼儿园、学校、家长应该充分地沟通,正确地理解“零起点”,共同协商构建科学的幼小衔接方案。

一、双向互通,统筹兼顾规划幼小衔接工作

在幼小衔接问题上,幼儿园和小学领导一致达成了共识:即从终身教育的观点出发,把幼小衔接工作放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小学及家庭要以在协同过渡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为指导思想,围绕“学习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这一核心来开展全方位的幼小衔接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定期研讨园、校的领导充分利用邻校、邻园这一有利的地理优势,积极开展互动,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定期召开研讨会议,共同商榷幼小衔接新思路,拟定每一学期的衔接常规工作,脚踏实地实施多方位的幼小衔接。在人员的衔接、组织活动的衔接、行为习惯的衔接、课间活动的衔接等方面深入挖掘新路子,如:听课观摩、家教工作、环境创设、课程调整等。

及时交流教师们尝试把到小学上课作为与小学生全面接触、深入了解小学生的一个良好的契机,小学教师亦然。园、校教师们积极与小学生、大班幼儿交朋友,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并将所了解的信息与朝夕相处的幼儿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作比较,寻找有效的教育策略,找到衔接的切入点,为衔接工作做好铺垫。

形成常规通过协商与研讨,确定第一学期的研究重点和具体活动安排,拓展衔接平台,并形成今后每一学期的幼小衔接常规性工作,例如:不定期的相互听课,参观入队仪式、升旗仪式,走入小学课堂,优秀小学生来园交流家教讲座等。积极探讨一套使幼小衔接工作更为科学有效的衔接模式,更为有力地推动园校间的幼小衔接工作。

二、充分准备,深入细致寻求幼小衔接策略

儿童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幼儿期和小学阶段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这二者之间虽然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但仍然存在着两个阶段特点的并存和交叉。这一过渡阶段带有浓厚的衔接特色,因此称为幼小衔接阶段。而这一衔接不只是单一某方面的衔接,而是幼儿全身心各方面的衔接。

身体方面的准备通过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为了让幼儿能够较快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活,可以适当增加阅读、绘画方式写日记等活动。

独立生活的准备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决

学习方面的准备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幼儿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卷笔刀、橡皮等学习工具。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请家长配合幼儿园,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注意倾听的习惯;通过适当的布置任务,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三、引领家长,达成共识赢得幼小衔接支持

帮助家长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知识观,使家长明确幼儿期教育重心是个性能力的培养,使家长认同熟悉我们的教育宗旨、目标和课程形式,并支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家园对话互动网”。

理论指导,更新观念为大班家长举办有关幼小衔接的专题讲座。使家长正确了解幼小衔接的意义和重点,掌握入学前习惯培养、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与途径,了解除了学习能力等入学准备以外,还应重视幼儿心理、生理上的入学前准备工作,从而对幼小衔接工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开放观摩,率先体验邀请大班家长进小学观摩研讨。尝试让大班家长们提前进小学率先体验小学教师的一些基本学习要求,了解小学与幼儿园在教学上的异同点,感受小学教师的教学风格,使自己在入学准备中更加心中有数。

幼小衔接过渡性活动确保了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的平稳过渡,助力幼儿学习生活的整体转型。这一实践消除了入学前幼儿和家长的焦虑,形成有效衔接的区域社会教育风气,也为国家教育公平政策的落地作出了有益探索。

相关文档


主办单位:武汉市教育局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工农兵路125号

联系电话:65608435、65608407(夜间、节假日)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1000014

网站ICP备案号:鄂ICP备20001766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0524 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