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手机版
简体版|繁体版
登录注册

幼小衔接·同行(幼儿园在行动)以童为本 双向互联

2022-07-15 17:16
来源:武汉市教育局

2022年学前教育宣传月

幼小衔接·同行

幼儿园在行动

以童为本 双向互联

武汉市实验幼儿园


20213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不仅明确了幼儿园和小学要“坚持双向衔接”的原则,同时也明确提出了“坚持儿童为本”的基本原则。

幼小衔接本就是幼小双方共同的任务,在这个衔接阶段要接什么?怎么接?武汉市实验幼儿园以“童本”为办园理念,在充分了解36幼儿的身心发展、生活习惯、社会关系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双向互动、积极参与、合作共育等模式,以幼儿的视角为顶点联通观念、联续行为、联合平台,开展全方面、多层次的幼小衔接工作,以期实现幼升小平稳过渡。

一、关注幼儿发展基本特点,精心部署“扫误区”

幼儿是参与幼小衔接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意识、行为直接决定幼小衔接的教学效果,了解幼儿发展特点是实施幼小衔接活动的基础,为此,我园从意识形态入手,积极行动起来:一是成立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园部领导思想上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以张葵园长为首的武汉市实验幼儿园学前教育宣传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机构。领导小组成员经过数次会议讨论,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武汉市实验幼儿园学前教育宣传月实施方案。二是通过培训宣传教育,扫除幼小衔接“误区”。教师是推动幼小衔接工作顺利开展的主力军。我园深度分析《指导意见》及市、区《通知》以“读、研、思、定”四个步骤为发力点,落实教师培训工作。在培训中,我们要求教师攻读文件内容、研讨文件要点、思考关键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适切的教育方案,以期通过思考与讨论,武装教师头脑。

在幼小衔接的教育生态中,家长作为其中的重要因子,若是由于对科学幼小衔接教育观念的不理解,对幼儿学习特点的不了解,对幼儿入学准备工作的不信任,而产生焦虑与紧张情绪,进行过度或过少的介入,都会对幼儿、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这一阶段的状态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我园开展了三期“幼小衔接”专题培训,邀请市教科院陈红梅博士、常青树实验小学语文、数学老师、武汉市实验幼儿园保教主任从各个领域帮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工作任务;我园在公众号上开辟“幼小衔接”专栏定期向家长推送相关权威媒体、专题文章通过LED显示屏、幼儿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大力宣传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对当前家长走出误区、破解迷思具有必要性和实效性,为幼儿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规划衔接课程,实现教育内容贯通

开展幼小衔接活动,我们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根本的要求、以趣味性游戏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幼儿兴趣为线索设计活动内容、以幼儿发展顺序为依据,使适龄儿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和谐发展,能够平稳入学,科学入学。

淬炼健康体魄,迎接身心挑战

我园一贯重视幼儿的体育锻炼,以体育大循环、日常体育游戏、特色体育活动使幼儿热爱运动。同时,我园多措并举,积极帮助孩子做好学前心理准备:其一,通过线上“云参观”和线下“地陪游”(父母带孩子参观)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幼儿参观小学校园;其二,邀请小学教师与大班幼儿直播见面,让幼儿对小学教师充满爱意;其三,组织幼儿与小学生互动,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开展劳动教育,科学做好生活准备

202111月,我园申报了市规划《保育员实施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劳动教育是幼小衔接中生活准备方面的内容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我园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日常生活,从培养生活与卫生习惯、独立自主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及劳动习惯等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从科学有序地帮助幼儿建立时间概念、学会管理时间、形成良好作息规律和卫生习惯等四个方面来进行。通过幼儿自行商讨、制定,共同绘制了“一日作息时间表”,学会按时作息,培养时间管理能力,培养规律作息的好习惯。在自理能力的培养方面我园教师与幼儿一同通过整理物品、自助进餐、自主制定计划既满足了幼儿自我服务的需求又使其学会承担责任、服务社会。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方面,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借助绘本模型开展了解身体的主题活动结合日常安全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预防危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安全行为习惯。

(三)家园携手赋能,减缓衔接坡度

幼小衔接,家园协同,呼吁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进行干预,调整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认知,从而为减缓衔接坡度产生推动力。例如,大班教师每日都留有一块时间开展“模拟小学”的活动,不仅从课程、作息时间等方面调节,还对作业布置、知识点传授等方面有模拟。同时,各班教师借助线上资源,通过网盘分享优秀的幼小衔接课程资源,促进各类幼小衔接的理念融入家庭教育。通过携手共育,家长们对科学地进行幼小衔接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截至目前,我们已收到多份“家教有方”幼小科学衔接征文,多篇家长视角下的家庭教育文章被收录于“江汉区五童班级之家园共育优秀家长”和“江汉区童书童梦”活动图册中。

大一班王子宁的妈妈也是某小学的语文教师,她通过视频直播方式与大班小朋友模拟课堂互动,课后,大班小朋友直呼“小学老师真亲切、作业真简单”,这样的互动活动大大降低了幼儿对小学的“向往恐惧”之心。

)聚焦时事热点,适时渗透社会交往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将“社会准备”分为四个方面,即交往合作、诚实守规、任务意识和热爱集体。我园与家庭通过关注时政新闻热点有的放矢开展适宜的社会准备活动和观察指导,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使之更好地去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阶段是孩子心智发展的高速阶段,和身体的成长同理,他们心智上成长的“食物”其实就是孩子们每天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东西。

大三班的小朋友在社区核酸检测时发现了“红衣志愿者”,小朋友们用不同的方法寻找“他”,对“志愿者”标识、身份和工作产生了好奇,从而生发了一场关于“志愿者”的探索活动。

大一班的小朋友随着神舟十三号的顺利归来,引发了一场“追星”之旅:他们和家长一同研究空间站内部结构,尝试搜集各种低结构材料合作搭建空间站,用好好吃饭、好好学习、好好运动这些实际行动向航天员叔叔阿姨致敬!

此类活动不仅增强了孩子们的责任感、担当感、使命感,还让他们在活动中收获了快乐,更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这对即将步入小学的孩子来说比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更有意义。

三、构建“三位一体”幼儿生态圈,搭建双向互联阶梯

对幼儿而言,家长与教师形成的小系统,家庭与幼儿园形成的中间系统,社区、社会形成的大系统,共同形成影响幼儿发展的外部环境,因此关注并利用幼儿生态圈,旨在通过分析各子系统之间的互相作用,找到实现幼小顺利互联的方法和路径。

一是发挥“支点作用”。园所作为幼小衔接生态系统的重要“支点”,既是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又是家园校联盟的推动者,更是幼小衔接生态系统运作的统筹者。我园积极配合市教育局、区教育局制作“幼小科学衔接的教育风景”公益宣传片,向社区居民宣传科学幼小衔接教育观念,有针对性地解答家长的问题和困惑;组织了幼小衔接答疑团队,对有困惑的家庭进行专人帮扶解答;通过社区网格员宣传科学的幼小衔接知识;针对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家、园、校共商工作方案。

二是互相“搭梯子”。科学的幼小衔接是统筹联合家长、小学、社区,搭建教育教研平台,在互动中凝聚教育合力。我园组织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互相配合模拟课堂教学,邀请家长、社区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使家、园、校、社区能不断地了解掌握幼儿的实际需求,发现彼此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和问题,顺利处理好其间的过渡与衔接。

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关键的一环,应集多方联合之力为孩子搭建一座科学衔接的桥梁。通过规则意识、任务意识、时间意识、探究意识四个方面的培养做好幼小过渡、科学的衔接,使得孩子能从身心上积极、乐观地开启小学的学习生活。

相关文档


主办单位:武汉市教育局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工农兵路125号

联系电话:65608435、65608407(夜间、节假日)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1000014

网站ICP备案号:鄂ICP备20001766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0524 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