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学前教育宣传月 幼小衔接·共识 家长观点 |
科学“养娃” 顺利“衔接”
对父母而言,教育孩子是一场隆重而漫长的考试。孩子最终拥有怎样的人生,就要看父母交出了怎样的答卷。教育界有一条普遍认可的公式:“一个优秀的孩子=60%的家庭教育+30%的学校教育+10%的社会教育。”由此可见,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那么,父母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出自信、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呢?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给出了他的答案:慢养、牧养和顺养。
一、慢养,培养儿童良好性格
慢养,可以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轨迹,不强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不拿孩子跟别人作比较,不逼迫他们进入快车道。被这样“慢养”大的孩子,才会变得自信且乐观,温暖而坚定。
二、牧养,培养儿童宝贵品质
牧养,就是在爱与规矩中找到一个平衡点。爱孩子与立规矩,从来都不是一道单选题。相反,越是爱孩子,越要给孩子立规矩。小到做错事情要承担责任,大到遵守学校和社会的规章制度,坚守内心的道义。最终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世界相处,如何与他人交往,成为一个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人。
三、顺养,发掘儿童内在潜能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桶的蓄水量正是取决于木桶的最短板。然而,最近网上出现了一个“新木桶理论”:如果将一只木桶倾斜,那么它最终能盛多少水,将由最长板决定。其实,教育孩子也是如此。与其盯着孩子的不足,逼着孩子跟自己的“短板”死磕,倒不如顺应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因材施教,让孩子发挥出自己的“长板”。
家庭教育,从来都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没有什么从天而降的幸运,也不会有突如其来的惊喜。有的只是千般投入、万般辛苦后的得偿所愿。
慢养,稳住自己的心态,孩子才能变得自信、志气昂扬;
牧养,守住自己的底线,孩子才能学会明辨是非、懂得进退;
顺养,不干涉孩子的决定,孩子才能更加快乐、大有作为。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都能把握好这三个关键词,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最终收获一个心里有爱、眼里有光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