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历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把扩优提质作为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校”的新期待。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多年来,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强化政府责任,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一是纳入政府绩效目标管理。连续多年坚持每年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工作,纳入政府一级工作目标,实施绩效管理。
二是作为重点改革项目及民生实事深化突破。2024年,将将遴选中心城区优质学校与242所乡村学校结对工作列入民生实事予以强力推进。
三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和完善“六大机制”,即学区制推进机制、城乡学校共同发展机制、学校主动内生优质发展机制、干部教师交流补充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评价促进机制。
二、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四项行动”。自2016年至今,连续实施了三期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小班化教学共同体建设,推进新校共同体建设、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为中小学校搭建共建共享共进平台。经过努力,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进一步取得新成效:实施学区制管理的学校比例中心城区达100%、新城区达80%;全市组建50个委托管理工作项目组、24个市级小班化教学共同体,新校共同体覆盖95所新校,优质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二是实施教联体建设。研究制发《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教联体建设工作方案》,坚持市级统筹、以区为主、实践创新、优质均衡的原则,以共同缔造理念为引领,谋划共同发展实现路径,聚焦提升农村和薄弱学校质量,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目前,全市确定了16个省级教联体试点和46个市级教联体试点,每个区至少建设1个示范性教联体。
三是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工作。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启动实施城区优质学校与242所乡村学校结对工作,印发《实施方案》,遴选79所城区优质学校,与242所乡村学校结对。明确工作措施,如:互派干部交流任职;互派教师交流任教;同步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实现结对学校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授课标准、教学进度、学科教研、作业管理、考试评价一体化;共享数字教育资源,依托武汉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专区,以79个结对社区为抓手,落实结对学校规模化、常态化应用数字教育资源。
四是推进优质扩容工程。我市加大中小学校新改扩建力度,合理规划中小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学位供给,满足居民子女就近入学需求。“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20所,增加学位16.26万个;仅2023年,新改扩建中小学共39所,增加供给学位5.15万个,尽最大努力保障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大班额”“大校额”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化解。
三、强化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充实建强教师队伍。2023年,我市以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早谋划、多供岗、快部署,通过上、下半年两批次集中公开招聘,为我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补充新教师2102人,规模再创新高。2024年,我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育系统专项招聘、公费师范生接收等多渠道补充教师,预计补充编制教师达2800人,较去年增幅约8%。全力落实“学子聚汉”工程,加大示范性中小学校专项招聘力度,采取赴外地重点高校、师范院校开展校园招聘的方式,面向2024年应届毕业生招聘教师900余名,为我市基础教育储备优质师资力量。
二是补充高水平教育专家人才。指导东湖高新区专项招聘名师、名校长13人,其中9人具有省特级教师称号、2人具有省骨干教师称号、2人获得省优秀教师称号,以高水平人才引领高新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教师交流。印发《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24—2025学年教师交流工作的通知》,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加强教师培训。市级培训设置项目46个,针对不同学段学科、城乡区域和教育类型,重点聚焦师德师风、弘扬教育家精神等内容开展培训,预计培训教师近2万人。
三是加强校长队伍的培育。坚持原则,规范管理,选好干部。积极谋划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开展“全市教育系统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调研,加大市、区交流力度,力争通过遴选、转任、调任等方式推动教育系统干部资源有序流动、合理配置。举办武汉市教育系统年轻干部培养工程第一期培训班,启动武汉市教育系统年轻干部培养工程,遴选50名35岁以下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层正职进行跟踪培养,储备年轻干部人才库。启动实施市教育局直属单位年轻干部成长工程,采取专题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保障。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对地方事业编制总量不增的刚性约束下,市、区机构编制部门积极挖潜创新,加大事业编制统筹调配力度,于2022年5月完成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达标工作,全市共增核中小学教职工事业编制15442名。其中,针对部分区编制资源不足情况,市委编办加大统筹力度,市级建立编制周转池,向相关区投放事业编制1736名。按照中央和省关于“各地每3年重新核定一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要求,根据中小学学生人数变化情况,市、区机构编制部门将及时足额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二是支持各区面向在岗编外教师进行招聘。2023年2月,市委编办、市教育局印发《关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若干措施》(武教师〔2023〕1号),明确对符合任职条件、教学效果好的中小学现编外聘用在岗教师,可充分考虑其教育教学经历、业绩、贡献等,由各区拿出一定编制,通过严格规范的程序进行公开招聘或专项招聘。
三是深化“区管校聘”改革。根据中小学岗位设置相关文件要求,各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岗位可由区教育局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工作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按学段统筹设置及使用,鼓励开展跨校竞聘,打破岗位资源校际壁垒,提高岗位使用质效,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目前,青山区教育部门已实现了全区中小学岗位按学段统筹设置及使用;武昌区、洪山区教育部门统筹部分岗位用于引导人员流动。
下一阶段,我市将持续深入推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工作的意见》,坚持市级统筹,持续推进六大机制落实落地。
二是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以共同缔造理念为引领,分阶段有序推进实施。加大城乡学校结对工作推进力度,打造武汉教联体建设新样板,全市义务教育学校100%纳入教联体建设。全面深入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工作,切实提高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市民教育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是加大保障力度。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依法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落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项经费保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干部、教师交流补充机制。继续推行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校长轮岗交流制度,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激励机制和教师配备、补充机制,加强教师统筹管理,引导教师均衡配置、合理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