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市教育局着力构建校内校外相衔接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机制,采取得力措施汇聚各方资源,盘活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拔尖创新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小初高统筹协调机制。市、区、校制定契合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和小初高一体化贯通式培养方案,细化支持措施,有序推进实施,实现接力贯通式系统培养。锚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统筹协调,实现市区校联动、小中高接力培养。
2.整合各方科教资源。实施高中优质资源共享计划,邀请全国名师,统筹全市优质师资,指导高中学生学习。组织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结对共建,打造衔接课程,共享高端科普与实验资源。
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显成效。2023年高考武汉考生清华北大录取超全省1/2,600分以上人数占全省1/4,物理类全省前10名武汉有9人,省高考状元连续花落武汉。在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我市2名高中生获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2人获得亚洲金牌,获得五大奥赛全国决赛金牌33块、银牌40块、铜牌11块, 245人获省赛一等奖。武汉外国语学校刘富桓获第 37 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二、筑牢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
1.落实科学教育三级课程。督促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统筹科技制作活动、环境教育、创客教育等武汉地方课程。通过社团活动、第二课堂、课后服务等,开展校本科技实践活动。武汉教育云上线科学教育、人工智能、创客教育、院士专家进校园、遇见科学等特色资源1886条,点击累计超1亿次。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科学教师的配备力度,招聘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专职科学教师、实验员、科技辅导员。每年将科学、科技、环境、创客、人工智能等培训纳入市区两级教师培训项目。每年开展教师素养大赛、优质课评比、实验教学说课评比、教具制作评比、环境“晒课优课”等,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3.强化实验教学。把实验室、器材、实验员配备作为常规督导重要内容。将中学48项、小学78项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纳入《武汉市中小学书记校长发展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中考评价,将初中毕业生理化生实验考试原始得分计入中考招生录取总分。
4.开展科学教育专题教研活动。配齐配足市区两级科学教研员、科技辅导员。定期开展观摩研究课、研究报告、教材教法报告、专题论坛、读书分享等专题教研活动。设立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STEM+科学案例开发研究、长江大保护等专项课题,促进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
5.在课后服务中把科学教育作为最基本的必备项目,固定科技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小制作、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创客等活动。引导学生科技社团长期、深入、系统地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组织知识产权日、科普日、科技周主题活动,举办校园科技节,带领学生玩科学、学科学、爱科学。
6.建设校内科学教育基地。依据地域和学校特点,按照一校一馆的要求,建立校园科技馆、科普长廊、科创室、湿地生态园、标本馆、天文馆、气象观测站、科技劳动教育基地等场馆。洪山区十一小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建设科技农业教育基地,江汉区红领巾学校与常青公园合作建设校内微型湿地。
三、构建部门协同机制,促进科教融合发展
1.建立协同机制。建立以“部门协同、高校支持、基地共建”的“三位一体”科学教育协同机制。与市科协、市科创局、市气象局、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等共建科普进校园机制;与市环境局、市园林局、市水务局、市城管委等共建环境类实践活动机制;与知识产权局建立知识产权教育进校园机制;与在汉高校共建大学衔接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与各类科普场馆、基地和实验室共建结对科普机制。
2.做强科教项目。依托武汉地域环境资源,开展“长江大保护”“保护江豚”等活动,定期组织师生监测长江流域水质,撰写年度校园水质监测报告;观测江豚生活习性和数量。依托武汉产业资源,组织师生到北斗、航天、光电、信息、环保、汽车等高精尖企业园区参观学习现代科技。依托武汉科教资源,组织“院士专家进校园”“高校科学营”活动。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结对共建,打造衔接课程,成立华科附小、光谷十七小少年科学院等,共享高端科普与实验资源,做强科学教育项目。
3.共建科教基地。会同科协、环境部门建成346个科普教育场馆和52个环境教育基地,搭建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教育平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亲近自然,开展“生态环境研学实践”“公园大课堂”等研学活动。组织“走近科学,点亮智慧”科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和家长走进科普实践场馆和重点实验室参观体验。
4.开展科教活动。积极开展实验探究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空模、车模、建模、海模、无线电制作、无线电测向、头脑奥林匹克、电脑机器人、科技小制作和环境实践活动。组织“创新素质实践行”“自然笔记”等活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科研汇报、信息作品展示等。每年4万余名中小学生参加“我的科学梦”中小学生科普征文活动。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整合科教资源,创新培养路径,强化人才培育,努力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