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手机版
简体版|繁体版
登录注册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303号提案的答复

2024-10-23 09:38
来源:武汉市教育局

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弘扬科学家精神相关工作,会同市科协等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动科学家进校园,讲述科学家的感人故事引导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加强科学家精神宣传

1.深入推进科学家精神进课堂。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在中小学课程课堂教学中通过图片、阅读材料、练习题等多种形式讲述我国古代和现代科技成果及建设成就,进一步增加科学家精神相关内容,教育和激励他们热爱科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梳理总结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引导支持学校编印校本科学人物读本。

2.实施“同上一堂思政课”系列活动。将科技创新和科学家精神纳入大思政课重要内容。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出沉浸式思政示范课《星河灯塔——伟大的科学家精神》,为各学段学生带来别开生面、启发深远的精彩课堂。开展大思政实践教学,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如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汉阳区桥梁博物馆、武钢一号高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等,把思政课堂搬到现实场景中,带领青少年学生沉浸式领略科学的魅力,切身感受科学家的精神世界。

二、开展武汉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

1.院士专家进校园科普讲座。从2010年开始,市教育局、市教科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联合实施了武汉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每年组织10余名院士及80余名各行业专家走进中小学开展120多场对话交流活动。科学家们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导向,走进学生之中,讲述科学探索的亲身经历与感悟,阐释科学真谛和科学家精神,指导科学探究。14年来已累计举办1700余场,足迹已遍布武汉市中小学校,惠及师生近百万。活动取得优异的成效,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及广大师生的高度赞赏和肯定。

2.举办“少年对话院士”活动。为进一步深化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工作,我们邀请两院院士走进中小学,与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活动,通过走近院士、院士开讲、对话院士、致敬院士等环节,院士讲述成长经历、科技发展前沿、解答青年疑惑,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报效国家的情怀。 近来已邀请秦顺全、桂建芳、陈孝平、樊明武、高宗宇、陈学东等院士对话,相关对话通过网络直播并上传武汉教育云。

三、构建武汉科学实践育人模式

1.融通教育链条,培养拔尖人才。开展“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高校科学营”等项目,为高校输送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各中小学强化跟踪研究和总结,探索有潜质学生的“小初高一体化”贯通培养机制,确保不同阶段的目标和方案相互融合且保持协调。建设科学教育实验校和科技高中,加强大学与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衔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和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被评为国家科学教育实验校。

2.提升课后服务,做强校内社团。把科学教育作为学校课后服务最基本的必备项目,发挥学校科技社团在科技实践活动中生力军作用。固定课后服务中科技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小制作、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创客等活动,引导支持有兴趣的学生长期、深入、系统地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空模、车模、建模、海模、无线电制作、无线电测向、头脑奥林匹克、电脑机器人、科技小制作和环境实践活动。每年1万余名学生参加市级科技实践体验活动,发掘有良好潜质的学生。每年千余名学生在国家级及国际科技环境竞赛活动中斩获大奖。

3.活用社会平台,丰富校外实践。会同科协、环境部门建成346个科普教育场馆和52个环境教育基地,搭建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教育平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亲近自然,开展“生态环境研学实践”“公园大课堂”等研学活动。组织“走近科学,点亮智慧”科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和家长走进科普实践场馆和重点实验室参观体验。组织“创新素质实践行”“自然笔记”“长江大保护水质监测”等活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科研汇报、信息作品展示等。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持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把传承科学家精神的工作制度化、长期化,构建长效机制,丰富教育手段,创新活动形式,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为科技强国培育创新人才。

相关文档


主办单位:武汉市教育局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工农兵路125号

联系电话:65608435、65608407(夜间、节假日)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1000014

网站ICP备案号:鄂ICP备20001766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0524 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