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特殊教育作为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提升特殊教育普及普惠水平、综合保障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特殊教育向优质融合发展迈进。
一、高站位发展特殊教育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连续组织实施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市领导多次调研特殊教育。设立市级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突出“特教特办”,从2017年起我市特殊教育学生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10000元,比国标、省标高4000元。市区财政投入1.54亿元,支持市第一聋哑学校、武昌区培智中心学校、江岸区辅读学校高标准改扩建。
二是持续改善条件。规划新建大汉阳片区特殊教育学校,推进江岸区辅读学校、市第一聋哑学校、武昌区培智中心学校、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黄陂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新校及改扩建工作。开展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增加康复训练设备设施,我市已建有15所特殊教育资源中心,92间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依托武汉教育大数据体系建设,打造特殊教育智慧校园。
三是建强师资队伍。立足强教先强师,优化“选、育、用、留”,努力打造“双师型”“复合型”教师队伍。“选”上面向全国引才,招录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的高学历、高技能教师任教。“育”上强化全员培训,持续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用”上聚焦全面对标,以典型和标杆激励人人争先。“留”上突出全力保障,在编在岗教职工享有基本工资15%特教津贴,绩效工资总量可按高于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基准线15%核定。
二、高质量办好特教学校
一是完善学校管理。指导学校制定发展规划,健全特殊教育工作机制,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和正确的质量观,切实保障特殊儿童平等权益。市盲童学校确立“挚爱•阳光”办学理念,形成艺术教育、环境教育、职业教育、对外交流四大办学特色。武昌区培智中心学校树立“发掘生命潜能,提高生活品质”的教育观,形成“点立教育”办学模式。江岸区辅读学校秉承“尊重包容,自立自强”校训精神,打造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潜能开发、技能养成的特殊教育综合体系。
二是强化课程教学。坚持“五育”并举,严格对标《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落实国家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和课程标准,规范使用审定后的特殊教育学校教材,定期开展教学视导,促进教学提质增效。加强特殊教育教科研引领,建立完善特殊教育教研网络和多学科联合特殊教育教研机制,开展各级课题研究15项,探索符合残疾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特殊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方法。市第二聋哑学校推行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点拨、练测反思、手语沟通的“四步一通”教学模式,江岸区辅读学校构建系统化、层次化、特色化“快乐启智课程”体系,武昌区培智中心学校形成基础文化、特奥特色、康复体育、职业教育、艺术休闲“五类课程”。
三是擦亮艺体品牌。构建各级特殊奥林匹克训练基地和文艺展演平台,开展艺体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2023年第九届湖北省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中,我市文艺节目囊括全部类别的第一名。近十年,在国际、亚太地区、全国及省级残奥、特奥赛事中,9所特殊教育学校多点发力,勇创佳绩。目前,残疾少年儿童文艺表演和体育竞技已经成为我市特殊教育一大亮点,在全国乃至世界舞台均有较大影响。
三、高水平推进普特融合
一是细化教育安置。出台《武汉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一人一案”为重度残疾、自闭症、精神异常、多重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无法接受普通学校教育的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切实做到有教无类。
二是优化教育资源。加强随班就读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和无障碍设施建设,为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学习和生活提供专业支持和关爱包容环境。推进“数字特教”,共建共享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武汉教育云平台等特殊教育专题资源。
三是深化教育融合。与华中师范大学签订《创建省级融合教育试点校的合作协议》,携手推动普通学校创建融合教育基地。武昌区新河街学校、新洲区第一初级中学被湖北省残联认定为首批融合教育基地校,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形成特殊教育家校协同工作合力。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健全特殊教育体系,丰富育人新模式,完善保障机制,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武汉市教育局
2024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