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关于建立贯穿大中小学校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已做工作。落实中小学课程标准,保证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市属高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现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支持学校整合劳动、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推出家务、田园、校园、社会、科创5张《劳动清单》,制发《学生寒(暑)假劳动实践指南》,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建设与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推出劳动教育教师“好课例”96个、学生“小能手”194个、“优秀案例”45个。
(二)下步工作。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行动指南,上好劳动教育必修课,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落实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确保课时保障、课程实施有力。落实劳动教育融合课,挖掘不同学科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促进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统一。打造劳动教育示范课,发挥“一师一优课”以点带面效应,为各学段上好劳动教育课提供支持。
二、关于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已做工作。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行政干部、校长、教师、辅导员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健全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市、区教研机构配齐劳动教育专职教研员,组织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跨学科教研,提高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水平。
(二)下步工作。加大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明确劳动教育责任人,进行劳动教育规划、组织实施、评价等,配齐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师。发挥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导师作用,利用少先队、共青团、党组织以及学生社团等各方面力量,形成开展劳动教育合力。利用家长及社会资源,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
三、关于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一)已做工作。在全市建设了9个省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参与校外劳动实践创造场地条件。结合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活动,适时适量安排工农业生产与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和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
(二)下步工作。统筹规划和配置劳动教育实践资源。校内挖潜,通过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等途径,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建好校园劳动小基地、小园地、小阵地、小场地,保证校园劳动实践丰富开展。校外挖潜,吸纳市域内可利用资源开展劳动教育,加快打造劳动教育共同体,满足学生多样化、创新性劳动实践需求。线上挖潜,依托武汉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共享优质劳动教育资源,拓展线下线上一体化资源供给模式。
四、关于尽快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一)已做工作。制定实施《武汉市中小学书记校长发展素质教育履职考核评价体系》小学版、初中版,在100所学校开展试点,以“率”为评价尺度,在劳动教育维度选取农物辨识达标率、劳动实践达标率为关键指标,突出“辨识”(分五谷)和“动手”(勤四体),面向学生全体,以学校对学生素养的整体性培养结果作为衡量书记校长履行发展素质教育职责的依据。
(二)下步工作。深入实施中小学书记校长发展素质教育履职考核评价,2024年秋季在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铺开。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对区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对学校劳动教育开课率、学生劳动实践组织的有序性,教学指导的针对性,保障措施的有效性等进行督查和指导。将劳动教育教学成果纳入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范围,对优秀成果予以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