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重点群体,中小学校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近年来,全市各级教育部门、各中小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抓手,从四个方面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在校园扎根。
一是全面融入课程。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指导中小学校办好、讲好思政课,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深入挖掘各门学科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
二是强化实践育人。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场馆育人精品项目,指导中小学校精心设计校园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指导中小学校统筹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等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用好用活“武汉校园红色教育资源图谱”,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三是办好品牌活动。指导中小学校开展好“从小学党史永远 跟党走”“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同上一堂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月”等主题教育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持续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中小学校因校制宜,创新活动手段,拓展活动内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亲和力、感染力。
四是深化家校协同。发挥家庭教育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根基的独特优势,加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力度,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访、家长开放日、亲子实践活动等家校沟通机制,引导家长把爱国爱家融入家庭教育,鼓励孩子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孩子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下一步,我们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颁布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一是突出年龄特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教育规律和青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系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儿童阶段,注重启蒙和感知,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影视、动画等作品占领孩子的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形成工作合力。坚持家校社协同,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大思政课”。争取宣传、文化部门支持,组织更多红色影片进社区、进校园,开展“红歌会”“红色故事会”活动,充分挖掘学校“主课堂”、家庭“第一课堂”、社会“大课堂”可利用资源,同心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线上线下“双挖源”,着力推进线上开源共享和线下聚源创新,充分利用在线“云端课堂”“智慧课堂”、离线“行走式课堂”“仪式感课堂”等可整合资源,创造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三是强化研学实践。用好用活武汉红色教育资源,设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面向青少年学生举办“红巷苗苗研学营”“红领巾小小讲解员”等,推动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转化。积极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作用,举办沉浸式实景剧,以新颖的课程、展览,突破传统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在沉浸式的氛围中亲近历史、感知历史、启迪心智,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四是加强时事教育。开展时事教育,有利于中小学生了解国情世情,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培养开阔的视野、发展的眼光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关注点,选择让学生看得懂、感兴趣、多受益的时事热点,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用精彩的案例把道理讲活、讲透,充分发挥时事教育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市教育局
2024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