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出台支持产教融合的政策包。2022年底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省教育厅关于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文件,对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作出部署,高位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工作。为贯彻落实上述一系列文件精神,市人民政府印发《武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从“供给侧”“需求侧”“服务侧”三个方向同时发力,提出“黄金二十条”,聚焦产教融合、职普融通发展,打造校地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区。我局联合市发改委、市科创局、市经信局等十一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支持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金融、财政、税费、土地、信用、就业和收入分配等激励政策的具体举措。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武汉市建设产教融合城市实施方案》《武汉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认定办法(试行)》。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协调、支持和指导力度,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以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抓手,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为适应光电通信、高端装备、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链分工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把职业院校招生与行业企业招工有机衔接,制订校企联合招生招工方案,推动人才培养规格层次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精准匹配。“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依托域内9所普通本科院校、13所高职院校、18所中职学校,积极开展“中高本衔接”贯通培养。积极对接联合体内华中华星光电、华中数控等企业目标岗位群的人才需求,探索中、高、本和研究生教育相协调的专业一体化发展布局,增强专业设置的衔接性和系统性。2023年联合体内企业与院校共获批24项湖北省第一批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开展学徒制培养学生约2100人,联合体企业设立学徒岗位占岗位总量的17%。下一步,我们将构建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突破不同教育层次和类型之间的壁垒。
三、提升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我们将职业教育对接区域产业人才需求,依托两大市域产教联合体,指导联合体内各类主体深度参与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共商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实施学业考核评价。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为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工艺改进等方面开展了充分合作并取得一定成果:《“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建设案例研究》被湖北职业教育研究院立项 2023 年度研究课题;《基于“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实施“四链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被武汉市教育局立项研究。此外,高校与企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现状,积极构建院校教师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共同创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企业工匠访问站”,并打造了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现场工程师培训学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合作形式,拓宽了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的渠道。其中,企业到高校23人、高校到企业86人。针对中小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选派了四批共377名“科技副总”(市属高校14人),累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960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470个,为企业培训人才4600余人。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挥数字技术的叠加、倍增和放大作用。
四、强化职业教育跨区域协作。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2024年5月21日上午,由“武汉•中国光谷”成员单位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职业教育板块的高新技术企业武汉华工智云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工智云)、欧盟中国中心联合主办的“欧盟中国产教融合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国光谷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创新基地)举办。欧盟中国中心主席刘雨雄一行及华工智云董事长谭伟及相关领导、嘉宾出席仪式。通过本次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平台的搭建,双方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依托全球资源整合、生态系统构建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24年6月5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举行2024年“丝路电商工坊(南非)”开学仪式,21位南非国家奖学金公派留学生在该校接受为期一年的跨境电商技能培训。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成为华中地区第一所承接南非高教部培训项目的全日制高职院校,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跨境电商教育“中国方案”出海。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打造我市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武汉市教育局
2024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