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手机版
简体版|繁体版
登录注册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125号提案的答复

2024-09-29 16:41
来源:武汉市教育局

我市积极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精神,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重点任务,切实推动武汉“四链”协同融合发展。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拓展各项工作,落细落实。

一、建立产教融合平台实体化运行机制。去年我们依托东湖新经济开发区、武汉经济开发区打造了“武汉•中国光谷”和“武汉•中国车谷”两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并初见成效,其中“武汉•中国光谷”入选首批国家级(28家)市域产教联合体,“武汉•中国车谷”入围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名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教融合平台实体化运行机制。一是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两大产教联合体分别成立联合体理事会(董事会),下设秘书处(办公室),同时设立相关机构和工作委员会,实行实体化运作。二是做到产权明晰、组织完备、机制健全、运行高效。探索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共管的治理模式。统筹产教资源制定建设规划。联合体全面梳理域内产教资源,整合与域内企业合作的院校资源,联合各参与主体,制定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规划,绘制产教对接图谱,引导产教资源紧密对接。三是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结合园区开发、重大项目布局,建立人才供需对接机制,推行产业项目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引导域内大中专院校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下一步,继续探索“政产学研用”项目绩效评价,对获批的项目进行有效跟踪并提供支持政策。

二、搭建跨区域合作的人才链。聚焦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人才政策集成创新。一方面,构建武汉“1+5+N”人才发展体系,制定出台《武汉英才计划实施办法》《武汉特别人才引进专项实施办法》《吸引集聚海外博士及博士后人才专项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提升政策竞争力。另一方面,深化人才评价“破四唯”。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培支专项,打破学历、论文、奖项、职称等台阶限制,评选工匠型、应用型人才。深化人才举荐制,赋予735家研发投入高、社会贡献大、承载能力强的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龙头企业等重点用人单位武汉英才计划人才举荐权,支持用人单位引进和举荐海内外优秀人才。此外,突出产学研合作融合,导入资源要素深化校地合作育才,与清华大学签订人才合作协议,在人才引育、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方面深化合作。联合北京大学举办“武汉杯”创新创业大赛,设置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生命科技与医疗健康、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等赛道,吸引北大人才与成果在武汉落地转化。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开展合作,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暨中国研究生教育长江论坛。推动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双碳大赛”“网安大赛”等赛事活动在汉举办,吸引长江存储、华为武汉研究所等未来产业企业通过大赛探索“企业出题、人才答题”模式,积极与高校对接,开展人才引进和技术合作。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以争创国家高水平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为总抓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工作机制,大力提升人才发展国际化水平。

三、聚焦融合发展的创新链。指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科研创新平台,构建研发导向、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运行机制,扩大科研平台管理自主权,释放创新资源集聚与溢出效应。2023年,新增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23.95万平方米,培育20家示范创新楼宇(园区),启动创新创业特色街区(小镇)建设。新增省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26家,40家众创孵化载体绩效评价为优秀,我市“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科创企业孵化培育体系基本成形。2024年,制定出台《武汉市概念验证中心管理办法(试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按要求申报备案概念验证中心,根据绩效评价结果给予一定支持。截至目前,市级备案中试平台达到156个,建成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0家,吸引区域内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集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不断优化。针对中小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选派了四批共377名“科技副总”(市属高校14人),累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960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470个,为企业培训人才4600余人。下一步,将持续做好产教融合和武汉“四链”协同融合有关工作,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加快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四、共建融合育人的教育链。我们对接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建设改革,减少专业设置重叠、建设投入重复、资源浪费,实现差异化发展。聚力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光电、烹饪工艺与营养、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现代物流管理、大数据与会计等一批优质专业(群),形成紧密对接武汉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实现湖北“51020”和武汉“965”每个产业集群有1-2所高水平职业院校的优质专业(群)重点对接发展。落实扶持家政、康养、护理、托育、现代农业等紧缺或急需专业建设政策,提高专业建设对产业需求的响应度。此外,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对接区域产业人才需求,推动联合体内各类主体深度参与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共商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实施学业考核评价,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下一步,我们将鼓励和支持高校围绕重大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有计划地开展科研工作,积极解决“卡脖子”重大科技难题,努力产出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


武汉市教育局 

2024年9月19日

相关文档


主办单位:武汉市教育局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工农兵路125号

联系电话:65608435、65608407(夜间、节假日)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1000014

网站ICP备案号:鄂ICP备20001766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0524 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