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我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和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精神,持续深化武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支持新洲区推进职教一体化建设,构建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为此,采取了一些举措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规划引领,明晰职业教育发展定位
一是将全市职业学校布局规划纳入《武汉市中小学布局规划(2020—2035年)》。市教育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武汉市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落实方案》,明确要求:“对接区域发展统筹职业院校布局。推动武汉地区教育和产业资源共享有机融合。落实《武汉市中小学布局规划(2020—2035年)》,调整优化职业院校布局,合理确定办学规模,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融合。”“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清理整合空、小、散学校,整合各类职业高中、成人中专、电大、教校、农广校等公办职业教育资源,每个区(开发区)集中力量建好办好1所公办区级职业教育中心。”
二是出台《武汉市技工学校规划布局报告》。2023年,为切实解决我市技工院校布局缺乏统一规划,与产业体系及重点行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市人社局开展了技工院校布局规划研究,形成了我市技工院校近期和中远期规划报告。其中对新洲区技工院校配建总量、适宜规模、分区布局、专业设置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方案。引导技工院校逐步朝“空间均衡布局、专业差异化发展”的科学体系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就业创业、服务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新洲区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制发《新洲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和《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区职业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新洲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方案》,拟将新洲职高、市二技校和武汉市第二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市二卫校)实质性整合为武汉市问津职业学校。
四是明确新洲区职业教育发展定位。服务“双城引领、多点协同”新一轮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对接湖北省“51020”和武汉市“965”现代产业集群,对接新洲区支柱、特色、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高端仪器、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开设农学、计算机、建筑、机电、数控、电子、会计、学前教育等专业,组建由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共同体,着力培养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云计算服务、业财一体信息化、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工程识图、数控车铣加工、老年人照护、幼儿照护、老年照护、母婴护理等专业人才。
二、多方合力,提升职业学校基础能力
一是支持承接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等部省级试点任务。2022年,经市教育局遴选推荐,省教育厅将新洲区高级职业中学(以下简称新洲职高)列入全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立项建设规划名单。2023年,省教育厅向教育部推荐新洲职高申报现代制造高水平实训基地。2023年,省教育厅支持新洲职高加入“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教育部首批认定的28个市域联合体之一),市二卫校加入“武汉•中国车谷”产教联合体。在市教育局支持指导下,2023年以来,新洲职高、市二卫校“校企共建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新洲职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和农学三位一体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试点项目获省教育厅审批通过,新洲职高园艺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获教育部立项。2021—2023年,省教育厅在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中,分别支持新洲职高223 万元、 110万元、1021万元,支持市二卫校178万元。市教育局在市级财政支持中职基础能力建设补助专项安排中注重向新洲区职业学校倾斜,2024年,支持新洲职高4个项目,市二卫校3个项目,在同类学校中项目数和资金总量均名列前茅。
二是推进实施“双优计划”建设工程。新洲区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优化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近三年,新洲职高新增建设用地45亩,投资3.28亿元,新建教学楼、实训楼、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及配套用房,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的期待。重点建设国家级示范学校新洲职高,培植现代农业、航空航天、船舶工业、智能智造、商贸物流、文化艺术等6个专业群,储备和开发一批与新洲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二三产业专业。坚持“政府主导、多元筹资、集中财力”的原则,重点在新洲职高建成现代农业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现代建工高水平实训基地和现代制造高水平实训基地等3个规模较大、实训规范、资源共享、功能全面的开放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目前,新洲职高已拥有校内实训基地6个,校外实训基地11个。职业学校主动对接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支持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与大型企业,特别是区内大型企业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双向联动机制,支持职业学校吸纳龙头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规划、课程设计、教材开放、教学设计和实习实训,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冠名培养。鼓励区内行业领先企业、重点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推动学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学校建设培训培养基地。新洲职高先后与湖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立“3+2”分段式教育培养,每年培养学生110人。
三是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按照“引育并举、分类发展、多元评价”的建设思路,完善教师发展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养。按照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岗位要求配齐教师,多渠道引进和补充优秀专业教师,鼓励区内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互助结对,用活教师资源。加强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共建校企“双师”培养培训基地,搭建教师成长发展平台。积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组织教师教学能力和班主任能力比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遴选一批优秀“工匠之师”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近三年新洲职高新增双师型教师15名,双师型教师达到74人。
三、深化改革,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
一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推动职业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庭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强化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市场信息,进一步拓展职业学校毕业生实习、就业和深造渠道。
二是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主动适应新洲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接问津新城和航天新城建设,重点建设3个省级优质专业,5个市级优质专业,新增农业生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专业。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努力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顶岗实习“四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教法改革,推广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模拟仿真等技术,创新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深化教材改革,建立完善教材编写、审核、选用、应用、更新、评价监管机制,遴选一批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深化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实现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内部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构建立体多元评价体系。积极推进学分制试点,逐步建立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
四是促进多类型教育融合发展。推动职业学校纵向贯通,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实施职业学校“3+2”、5年一贯制培养。推动职业学校横向融通,举办“职普融通实验班”“综合高中试点班”,适应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推进普通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依托全区职业学校广泛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健全全民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支持新洲区发展职业教育,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新洲区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专业结构、培养方式和经费投入。一是支持新洲区整合公办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武汉市问津职业学校;二是加大对已列入省级、市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学校的支持力度,在有关项目、资金上继续支持,打造优质学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结合中职学校达标工程实施,推动新洲区区域内的中职学校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尽快实现办学条件全面达标;四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建设改革,引导新洲区职业学校对接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五是支持新洲区有关部门、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打造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武汉市教育局
2024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