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手机版
简体版|繁体版
登录注册

对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JY20240279号建议的答复

2024-09-27 14:57
来源:武汉市教育局

1.完善工作机制。2013年,市卫健委联合相关部门出台《武汉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从立法层面保障我市院前急救有序发展,明确要求“卫生、公安、教育、民政、旅游等部门应当对其工作人员及服务对象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急救能力”。2023年,我局联合市市场监管局、市卫健委等制发《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和学校传染病防控重点责任清单》等文件,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学生卫生工作机制。同时,明确要求每年至少组织1次全覆盖的学校管理人员、保健人员传染病防控培训,组织1次传染病防控和卫生应急演练,积极参加疾控机构组织的专业培训,学校安全副校长任职前接受不少于8学时培训。

2.统筹阵地推进。充分发挥市急救培训中心职能作用,负责急救专业人员、青少年儿童等群体的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依托武汉教育电视台、武汉广播电视台等平台,定期录播,大力宣传基本急救知识和急救公益广告,提高广大市民及师生主动学习急救知识的意识。2023年,联合红十字会制作《中小学生命健康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系列教学视频》,并纳入全市中小学生云课堂内容。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群、晨会、班会、黑板报等形式,结合“世界急救日”,对应急救护的基本知识开展宣传教育,宣传普及应急救援知识。

3.强化应急演练。联合市卫健委、红十字会等部门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进校园”活动。开展以防溺水为主题的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宣传,惠及师生近2万人次;2023年全年进校园取证培训3600余人,2024年截至6月初,进校园取证培训1500余人,应急救护知识进校园普及培训1.1万余人次。在市卫健委推动下,全市地铁、中小学等公共场所AED安装近6000台,组织开展100余场急救知识及AED使用培训。每年定期联合开展公共卫生及急救技能培训竞赛,有效提升和普及中小学(幼儿园)师生应急救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市急救培训中心年均开展培训50余场次,培训人数3000余人次,推动急救理念在中小学等社会各界普及。2023年5月,接受过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的洪山区鲁巷实验小学建和分校杜春丽老师,通过急救操作成功帮助呼吸心跳停止的学生家长恢复自主呼吸。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与市卫健委、红十字会等部门通力合作,将救护知技能培训纳入学校“第二课堂”,大力推进师生的应急救护培训,着力提升广大师生的应急救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是加大救护员(初级)培训力度。坚持每年定期开展公共卫生及急救技能培训,培训对象主要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为主。通过8学时救护员(初级)培训课程培训,经考试合格后,颁发红十字救护员(初级)证,负责向本校学生推广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如遇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开展现场伤患人员处置和引导学生紧急疏散。

二是扩大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受众。培训对象以学校广大师生为主,如在小学及幼儿园开展以普及心肺复苏、止血、包扎为主的急救技术,辅之以溺水、气道异物梗阻等急救知识;在中学主要开展以普及心肺复苏、止血、包扎为主的急救技术,适当增加互动性教学,辅之以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溺水、中毒等急救知识的普及宣传。将《中小学生命健康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系列教学视频》纳入全市中小学生云课堂必学内容,实现应急救护培训对中小学生的全覆盖。

三是大力组织实施“水域守护+”专项行动。2024年市红十字会确定建设3个红十字水上救护站,开展“进校园”宣传活动,把防溺水安全教育作为增强校园安全意识的重要内容,组织和发动红十字水上救护志愿服务队通过进校园、进课堂的方式,向中小学及幼儿园师生宣传如何预防溺水的发生、如何正确施救等防溺水安全知识,从源头上减少溺水事故的发生。依托水上救护站,在暑假期间,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日常值守、巡线,保障水域安全。加强红十字救护员培训,使红十字水上救护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掌握心肺复苏术等现场急救技能。


武汉市教育局

2024年9月25日

相关文档


主办单位:武汉市教育局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工农兵路125号

联系电话:65608435、65608407(夜间、节假日)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1000014

网站ICP备案号:鄂ICP备20001766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0524 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