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已做工作
(一)抓好“两端两维”发力
一是在安全防范端和健康维护端同频发力。从安全防范端强化心理状况监测和心理问题干预,修订完善《武汉市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安全防范标准(试行)》,常态化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健康维护端强化课内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主渠道建设)和课外心理健康辅导(服务主渠道建设),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并征集优秀教案。发挥校级心理辅导室作用,健全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寻找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原因,对学生可能发生的心理和行为科学预测并加以引导。
二是在工作推进维度和教育策略维度同频发力。工作推进维度方面,着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心机制,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断点。以家校共育为着力点,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访、家长开放日等途径以及家庭情景剧等主题实践活动进行教育经验和心理健康知识交流,利用线上线下平台等向家长传递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心理健康无小事”意识,凝聚家校育心合力。以医教结合为突破口,与市精神卫生中心联合召开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医教结合探索工作会议,商讨《中小学医教结合模式试点工作方案》。教育策略维度方面,突出“一校一案”,切实做到因校制宜、因班制宜、因生制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制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维护工作的通知》,通过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网课、推送“心理口罩”微视频、推介心理援助热线、推出居家学习生活指导等方式,全过程全方位做好在线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复学复课后,面对疫后综合征,以“五个抓好”(抓好专题教育、抓好课堂教学、抓好心理辅导、抓好家校共育、抓好重点关爱)为着力点,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后疫情时期的校园学习和生活。
(二)抓好“两增两减”衔接
一是在增进课程育心协同性和增强活动育心实效性上加强衔接。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课程育心的重中之重,切实在教师的引、用、培、留等方面做文章。截至目前,我市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337人(专职教师284人、兼职教师1053人)。坚持开展“提升学生积极适应能力”主题教育活动,普遍采用团体(个体)辅导、心理训练、游戏辅导、专题讲座、心理剧等形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载体,一些中小学还编写了内容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举办“亲子润心”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周网络直播活动并作为武汉教育云资源共享,开展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研讨、学生心理危机有效预防案例评比等活动,着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二是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减少学生成长负面影响上加强衔接。以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健康“五项管理”为切口,积极做好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和游戏教育引导工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下步工作
(一)着力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
一是发挥规划战略引领作用。切实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十四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对接健康中国行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二是发挥标准基础引领作用。加快研制《武汉市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安全防范标准(试行)》,增强心理安全防范工作科学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二)着力在常态落实上下功夫
一是推进心育课程和育心课程建设。上好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必修课,确保课时保障有力,课程实施有力。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课,深度挖掘不同学科蕴含的育心元素,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有机统一。打磨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发挥“一师一优课”以点带面效应,为各学段上好、上优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支持。
二是推进心育活动和育心活动开展。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和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知行相长。
(三)着力在专业推动上下功夫
一是配好专业教师。在现有编制总量内,加大编制统筹力度,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积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保证专业人做专业事。
二是做好专业辅导。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制度,加强校级心理辅导室建设,健全学校心理辅导流程管理,通过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电话辅导、网络辅导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辅导服务。
三是树好专业标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国家级特色学校和市级示范学校、合格学校建设,发挥以点带面作用,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四)着力在多方协同上下功夫
一是深化家校共育。加强妇联、教育、共青团等组织的协同,坚持办好家长学校和家长专题讲座,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畅通学校、社会与家长对话的通道,与家长共同解决孩子在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二是深化医教接力。引进卫生健康领域心理服务专业力量,适时启动全市中小学医教结合模式试点工作,构建集学生易感个体筛查、评估、预防和科学干预(转介治疗)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武汉市教育局
2021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