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我市相关部门为进一步加强在汉大学生新时代劳动教育,已开展一系列工作:
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大力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领青年学生,组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等书籍,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精神追求和对青年学生的希望嘱托中感悟理想、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抓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大契机,深入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依托团内组织生活、主题团日活动等广泛开展劳动宣传教育。结合学校团校建设、团课大赛、“青马工程”实施等工作,推动劳动教育与团员教育相融合。在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重点时间节点,开展各类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带动学生广泛参加劳动。强化劳动榜样教育,通过深入开展“绽放战疫青春·坚定制度自信”主题教育活动等,大力宣传不畏艰难、担当作为的典型人物和鲜活事迹,激励广大团员青年争做奉献者。
二、打造实践育人品牌,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创新开展武汉市“新青年下乡”活动,坚持将劳动教育实践作为活动的重要内容,积极搭建“校院+基层实践基地”教育平台,引导大学生走出学校象牙塔,走到社会大课堂,深入全市广大农村开展各类帮扶支持项目,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同时,实现青年学生在基层实践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活动实施以来,在汉大学生们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投身到活动中,进农家门、知农家情、结农家亲,积极开辟“大学生下乡试验田”,在院系党政领导、当地村干部、农民群众共同带领下动手劳动,学习农务技巧,在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中磨练了意志品格,在服务“三农”的具体行动中增进了群众情怀。活动实施4年来,累计参与大学生近10万人次,开展实践活动超过3500场。2021年,活动将突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组织在汉高校大学生开展红色基因传承、科技帮扶、美丽武汉建设实践、教育关爱服务、乡村文化培育、医疗卫生服务等行动,深入观察和了解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等方面情况,引导“新青年”在基层大课堂中为青春打上奋斗的亮丽底色。
三、持续夯实组织载体,不断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积极拓展实践场所。推动将街道、村(社区)作为学生参加劳动的重要实践场所,通过深入开展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为一批有需求的青年学生,提供在家乡街道参与党建、扶贫助困、普法宣传、基层治理、青少年服务等工作的实践岗位。加强劳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以工作培训、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为契机,推动高校团学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其帮助团员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素养的能力。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推动全体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把团员参与志愿服务情况作为评先评优、推优入党的重要依据,引导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加强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推动把劳动教育融入第二课堂,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四、积极落实财政补贴,大力建设实习见习基地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对吸纳实习生在具体实习岗位上进行实习且购买人身意外险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财政就业专项资金补贴。对吸纳见习学生在具体见习岗位上进行1至6个月就业见习且购买人身意外险的就业见习基地进行财政就业专项资金补贴,每人每月当地最低工资标准60%,最长补贴6个月(见习补贴时间以实际到岗之日起连续计算,到岗天数超过15个工作日算一个月)。就业见习补贴资金,按见习年度集中审核拨付。
2004年,武汉市率先在武钢等11家企业建立了“武汉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130家企业被授予“武汉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318家企业被授予“武汉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大学生实习见习基地中既有我市重点行业的支柱企业,大中型国有企业,也有发展较快、管理规范的高科技企业和外资企业,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占见习基地总数量的80%以上。
下一步,我市相关部门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为进一步加强在汉大学生新时代劳动教育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多元协同,提升大学生劳动本领、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武汉市教育局
2021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