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升认识
1.教育国际化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奋斗目标,各领域的国际化进程加快。我们认为,教育国际化不仅是城市国际化的直接组成部分,同时教育国际化还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的供给,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各类人才,助力城市国际化。
2.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教育国际化不仅是教育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武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武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武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规划》都将教育国际化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提出了建设中部地区国际教育中心的目标。我局在2012年制定《市教育局关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武汉市推进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今年又出台《武汉市推进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并在全市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发布。
二、加强举措
1.全方位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
目前,全市已有200多所学校与海外的390所学校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参与学校涵盖高校、高中、初中、小学、中职各学段,既有公办学校也有民办学校,既有中心城区学校也有新城区学校。姊妹学校之间通过高层互访、师生交流、语言教学、文化交流、课程融合、课题共研等多种形式加深了解,并通过信息化渠道使交流便捷化,成效显著。
2.项目化推进教育国际化
以中英校际连线、中美千校携手、德中同行、中日小大使等项目为载体,加强中外学校、师生间的人文交流机制建设,积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支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我市共有12所省级示范高中、2所中等职业学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另有武汉英中(培训)学校1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占全省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总量的三分之一。大力开展多语种教学项目,我市共有5所中小学开设德语二外,5所中学开设法语,武汉外校、武大附中开设了西班牙语,市十四中于2016年恢复俄语教学。
3.以教育开放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及多种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有序落地发展。现有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外籍学生在武汉长江国际学校、武汉枫叶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武汉法国国际学校等3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就读,同时结合招商引资及改善营商环境需要,一批优质国际教育资源项目正在实施中,已形成“立足武汉、辐射湖北、服务华中”的新态势。
4.依托国际友城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
依托国际友好城市开展教育交流是我市教育国际化的一大特色。2015年,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首次走出欧洲,在市第四中学顺利举办,来自欧洲、美洲、亚洲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各级官员齐聚武汉。同年,我市邀请11个海外友城的22名高中学生在市常青一中交流学习3个月。2017年,来自18个国家共73名师生参加了在江汉大学举行的国际友城青少年艺术和武术夏令营。
三、突出效果
1.教育国际化意识明显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参与教育国际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参与教育国际交流的学校越来越多,结好学校的国别数、学校数越来越多;各级教育管理者的开放意识、国际化意识不断增强,教育国际化成为办学治校、推进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之一。
2.国际理解教育深入人心。广大师生国际视野有效拓展,更加熟悉国际规则,国际合作与竞争意识得到提升。同时,有一批学校还结合实际,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积极投入,开设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编制校本教材,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形式多样的校际交流活动,积极探索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途径。我局也在积极探索制定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指标体系,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示范校建设。
3.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多元化。积极发挥“四大资智聚汉工程”优势,通过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留学武汉”计划及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逐步形成区域推进、示范引领、多元发展的良好局面,各类型的教育合作项目与优质教育资源汇集武汉,逐渐成为武汉教育发展的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