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手机版
简体版|繁体版
登录注册

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20190169号提案的答复

2019-08-30 11:20
来源:


武汉市高度重视科教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近年来,各相关部门超常规推进产学合作创新,加快产学协同育人。

一、产学合作,加快将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武汉市与在汉高校在青年人才和技能人才培育方面开展了积极的产学合作探索,为高校培育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搭建平台。一是围绕武汉市重点产业布局,支持校企(包括产业基地等)开展共建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定制人才培养等合作。二是加强大学生实习(训)见习基地建设管理,为普通高校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实习(训)见习机会,不断提高实习实训效果和质量,力争全年组织建设大学生实习(训)见习基地600个以上。三是支持重点大中型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建设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培训培养平台,面向全市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提供公益性技能培训、实训和鉴定服务。

二、部市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今年3月,武汉市科技局(市科技成果转化局)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中国高校(华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实现高校成果、人才等创新资源与武汉市全方位深度对接。

1.共建中国高校(华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双方以市场化机制共建中国高校(华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华中中心负责组织落实教育部蓝火计划在武汉市的各项产学研活动。

2.举办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区域专场对接活动。围绕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每年定期在武汉举办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区域专场对接活动,促成一批全国高校成果在汉转化,推动武汉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3.推动高校高层次人才团队与武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科技发展中心支持华中中心配合武汉市产业布局及企业技术需求开展“‘蓝火计划博士生工作团蓝火大讲堂等工作;推动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地方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4.设立蓝火产学研联合创新专项资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武汉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面向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与创新,吸引高校创新团队和高层次研究人员与企业共同开展跨高校”“跨学科深度合作,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三、落实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吸引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

武汉市按照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武办文〔201753号)精神,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搭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就业见习基地人才输送平台。每年定期组织重点院校学生赴华工科技、天马微电子等武汉知名企业开展暑期考察培训活动,定期举办大型校园巡回招聘活动,在高校开展实习实训招聘活动,提供实习实训岗位1万余个,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实习需求,2019年计划举办4场高校专场实习见习招聘会,吸引高校和学生与就业见习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签订协议书。做好高校与企业对接工作,建立定期检查、信息沟通、联系人等制度和安全应急预案,定期走访实习企业,了解实习生生活、学习情况,解决实习生实际困难,助力更多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实现岗位有对接、业务有指导、生活有保障、工作有协调、交流有渠道、实践有成果

截至目前,共有155家企业被授予武汉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595家企业被授予武汉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就业见习、实习实训基地中既有我市重点行业的支柱企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又有发展较快、管理规范的高科技企业和外资企业,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占见习基地总数量的80%以上。

四、大力提升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加大宣传力度

在武汉人才网建立百万大学生创业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站式申请落户、实习见习、创业工位等公共服务。编制了《关于印发武汉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表的通知》,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政务公开专栏政策法规栏目予以公开,将申报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有关补贴等49项公共就业服务事项的办事流程、服务电话、办事地址面向群众公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支持武汉市属高校积极参加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与武汉相关开发区和企业密切联系,进一步开放办学,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坚持走协同育人之路。



相关文档


主办单位:武汉市教育局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工农兵路125号

联系电话:65608435、65608407(夜间、节假日)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1000014

网站ICP备案号:鄂ICP备20001766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0524 号

网站地图